许昌县较早建立民主政权和革命武装组织,对民主革命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。早在五四运动时期,许昌县的民主志士和进步青年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影响,积极参加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。1925年组建第一个党支部,1926年建立中共许昌县地方执行委员会,在党的领导下,声援五卅运动,组织农民建立农民协会,支援北伐战争。
1928年,废道改区,许昌县为中区第二区行政长驻地。1929年废县公署,改称许昌县政府。1933年,许昌县为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。这一期间,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,许昌县党组织与全党最早的“两湖”革命暴动相呼应,发起了英勇悲壮、震惊全国的司堂农民暴动。1931年建立许昌中心县委,1933年中共中央在中共许昌中心县委的基础上,建立了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,许昌县成为全省党组织活动的领导中心。
抗战时期,许昌县党组织组建抗敌话剧团,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,掀起抗日救亡高潮,许昌县军民前赴后继、艰苦斗争、抗日救亡。1945年8月,日本投降。国民党窃取胜利果实,许昌县仍属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
解放战争时期,许昌县经过六次“拉锯战”,1948年6月7日获得全境解放。从1947年12月15日许昌首次解放至1949年9月底,是许昌县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,这一时期的建置名称为许昌县。党的领导机关是中国共产党许昌县委员会,行政领导机关是许昌县人民民主政府。
1947年7月,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,豫皖苏水西工委作出决定,建立许昌县人民民主政府和许昌县大队,任命彭国政为许昌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。这是许昌县有史以来第一次正式成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。12月,为加强许昌的领导,豫皖苏水西工委将许昌划为许昌市和许昌县两个管辖区域,许昌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为贺群,管辖范围是许昌县城内的三个区。许昌县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孙智光,管辖范围是许昌县铁路以东的四个区。
1948年2月,豫皖苏五地委决定,正式建立中共许昌县委,任命乔林为县委副书记,主持全面工作。这是1925年许昌县建立党组织以来,县委再次成为领导全县各项工作的核心力量。当时许昌县的管辖范围仍为铁路以东地区。
1948年3月,为适应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,根据上级指示精神,相继成立许西县和沙北县。许西县县委书记张潘英、县长赵吉甫,辖许昌、临颍、长葛三县的平汉路以西和襄县、禹县的颍河两岸的部分乡村,办公地点设在颍桥西南的库庄。沙北县县委书记王鹤洲、县长宋显民,管辖范围是颍河以南、沙河北部及许昌县西南、襄县东北、郾城县、临颍县部分地区。许西县与许昌县是两个同时并存、同等规格。
1948年上半年,在“拉锯”状态下的许昌县党政机关随着形势变化,驻地频繁变动,城内南大街、东大街、南关白庙、文庙,陈曹乡的伍连、城东五女店等地,都曾是许昌县党政机关驻地。直到许昌第六次解放,党政机关办公地点才在城内固定下来,并转入剿匪反霸、减租减息、支援前线等重大工作。
1948年11月,根据中共豫皖苏五地委指示,许西、沙北两县建制撤销,原属临颍、襄县、长葛、禹县区域的分别归原县所属,原许昌县区域仍命名为许昌县,许昌县机关在南关白庙办公,许昌县又为所属的东西两部统一组成。辖11个区,一区祖师、二区五女店、三区伍连、四区尚集、五区苏桥、六区河街、七区灵井、八区椹涧、九区沙门寺、十区繁城、十一区杜曲。(1949年3月,繁城、杜曲两区划归临颍)。12月初,许昌市党政机关与许昌县党政机关合署办公,办公地点仍在南关白庙,但对外保留市、县名义,各建制不变。许昌市、县合并后称中共许昌市县委、市县政府,隶属中共豫西五地委、五专署。市县辖市区3个区,农村11个区,共计14个区委,曹志真任市县委书记,市县实行统一领导,共同开展工作。
1949年2月,根据形势需要,在撤销豫西二、五地委和豫皖苏五地委的同时,建立中共许昌地委、许昌行政专员公署,裴孟飞任地委书记,李庆伟任专员,机关设在平定街,许昌县直属许昌专署。从此,许昌县人民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,并在中共许昌地委的领导下,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。
1949年秋,许昌县辖9个区合并为7个区(祖师、五节、尚集、灵沟、灵井、椹涧、沙门寺)。10月下旬,根据中共许昌地委指示,许昌县、市分设,王鹤州任许昌县委书记,姜达、李均任副书记,宋显民任县人民政府县长。许昌县人民民主政府在文庙办公,许昌市人民民主政府在城隍庙办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