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魏文帝庙前的广场上,映入眼帘的是庙门上方“魏文帝庙”四个金色大字,庙檐之上还有醒目的“高庙”两个大字。这座庙宇为何有两个名称?
建安三年(公元198年),曹操征张绣从南阳凯旋回朝,走到京华西南不远处(郭集社区)时,他在马上望见一道连绵起伏的绿岗,形如凤凰展翅,气势磅礴。曹操情不自禁,便跃马奔上了高岗,在高岗上举目四望。只见东面京城箭楼高耸,旗幡隐约可见;东北秋湖烟波浩渺,渔帆点点;北边乌金洼里,清波荡漾,磷光闪闪;西面沃野千里,一望无际;南面潩水,宛如一条玉带,飘在凤凰脚下。曹操越看越高兴,随即决定在此处建家庙。曹氏家庙建成后,每逢祖先祭日,曹操便携带亲眷,到家庙里祭祀列祖列宗。
由于庙宇建于高阜之上 ,因此又被称为高庙。曹丕受禅称帝后,迁都洛阳,按天子礼制在洛阳营建了宗庙。公元232年,魏明帝曹叡到此祭祀,将曹氏家庙改为魏文帝庙,以纪念曹丕这位开国君王。两晋、隋唐至宋代,魏文帝庙几经修葺,殿宇规模越来越大,香火旺盛,在许昌颇有名气。
既然被称为魏文帝庙,那么我们不妨了解一下魏文帝其人。
魏文帝曹丕,曹操的次子,字子桓,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曹魏开国皇帝。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,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,被立为魏王世子。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,曹操逝世,曹丕继任丞相、魏王。同年,汉献帝禅位于曹丕,汉朝400多年的统治结束,魏国建立。曹丕的文章很优秀,他也是中国文学评论的代表人物,所著《典论·论文》,是中国文学评论的经典文章。在评论中,他提出:“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”主张文学应该以“文气”和“文本”为灵魂,反对“文人相轻”,倡导文学繁荣,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黄初七年(公元226年),曹丕病逝于洛阳,享年40岁,谥号文帝,葬于首阳陵。
《高庙重修记》碑文记载,明代许州知州于玭扬刘抑曹,一日到此,谓:“魏篡汉,统天下,后世尚有遗议。兹又设殿设像者何?”随后,他下令撤其像,易为玄帝殿,换上玄帝像。此后,无魏文帝庙之称,该庙被惯称为高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