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文物档案,记录过去,映照当下。
建安区历史文化悠久,每一件文物、每一处遗址、每一件档案,都讲述着历史的文明和时光的故事,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。
现在让我们感受建安文化的渊远和神奇…… |
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
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祭天场所——毓秀台,比北京天坛早了1000多年。这里回响着汉献帝“祭祀天神,以祈丰年”的真挚愿望,也徘徊着他被曹操挟持“假天命以固皇威”的无限惆怅和深深孤寂。
时间回到公元196年,镇东将军曹操听从董昭的建议,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,将刚刚经过勤王风波辗转回到洛阳的汉献帝迎到许都(今河南许昌),占据河南。许昌,从此以一代帝都名扬于世。
以许昌为根据地,曹操除董卓灭袁绍,完成北方统一,自此奠定了三分天下政权基础。也是在许昌,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和曹操建功立业的“慷慨多气”交融在一起,在许都留下了三国历史滚滚前行的激烈余响。文学名著《三国演义》有51回172处写下了与许昌有关的内容,现存许昌境内的三国古迹则占了全国各地遗迹的四分之三。在这些文化遗迹中,汉献帝祭天的毓秀台,是许都故城遗存在地面的唯一实物。
毓秀台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北。初冬时分,来到汉魏许都故城遗址,仰望高高的毓秀台,似乎一下子触摸到了三国文化的根脉。现存毓秀台遗址高15米,面积约4000平方米。只见一尊青铜巨鼎立于高台之上,鼎高3米,重达5吨,庄严肃穆,直望云天。毓秀台三面建有庙宇数间,因是献帝祭天的场所,这里被当地老百姓称为“老天爷庙”。
拾阶而上,登临毓秀台,环顾四野,一片空旷中浮动着无限空茫。
遥想一千八百年前的毓秀台,高接云天,气宇非凡。与现实的静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,远去的气势与而今的空茫在这里浑然一体。古今于须臾,四海于一瞬,神秘严肃的毓秀台经由气势雄浑的时光书写转化为一个历史符号。
据史料记载,毓秀台位于皇城武朝门外,原为方形,占地十亩,台高十丈。台下布列着数十处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,有斋宫、神厨、宰牲亭等,是皇帝祭祀前沐浴、斋戒和准备祭物之处。台顶为祭祀场,场正中耸立着一座高峻雄伟的庙宇,叫做玉皇殿,殿中供玉皇大帝塑像,雍容大度,仪表端庄。殿顶为圆锥形,庙基为方形,体现了古代“天圆地方”之说。当年汉献帝每年春季“祭祀天神,以祈丰年”就在大殿内进行。从玉皇殿拾级而下,是青砖铺地的广场,四周雕栏玉砌,立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方石像。广场正中矗立着一尊青铜巨鼎,叫做“神坛”,天子每年秋分祭天就在这“神坛”前进行。在毓秀台南端地下,还有一券门,通过券门,有九十九级石阶通到台顶,象征着登九十九重天,才能够叩见玉皇大帝。
自古以来,人们对大自然、对天都充满了无限的敬畏与幻想,中国传说天空中心有三垣,是天皇大帝的都城,其上垣太微垣为天帝布政之所;下垣天市垣为天帝聚众贸易之所;而中垣紫薇垣则是天皇上帝的帝宫。“祭天”是华夏民族最隆重、最庄严的祭祀仪式,是人与天的“交流”形式。古代皇帝自称“天子”,也就是上天的儿子,所以天子祭天是国之大事,象征着天子威严,真命所在。
汉献帝刘协原是陈留王,被司空董卓拥立为帝,天子名分尚有存异。曹操既然 “奉天子以令诸侯”,便要充分发挥汉献帝这块儿金字招牌的作用, 是谓“奉天神以固汉室,假天命以固皇威”,许都故城内的祭天场所毓秀台便在曹操的前瞻规划之下应时而生。
可以想象,当年汉献帝率文武百官登台祭祀之时,必是冠盖云集、旌旗满台,充斥着激昂、紧张、神秘的威武景象。那一刻,高高的毓秀台既让汉献帝产生了承天意顺民心的幻觉,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,也让曹操的“奉天子以令诸侯”有了实质指向,笼络了人心,稳定了朝野。对于曹操来说,用上汉献帝这块儿招牌,从196至220,汉朝多延续了二十五年。而这二十五年,对于成为曹操傀儡,失去自由权利的汉献帝来说,却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。
许都故城里回响着曹操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”底下的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老骥长嘶,也同样响彻着刘协悲观、消极、妥协之下对命运、对权力的强烈追求和不甘,他也曾策划著名的“衣带诏”事件,但终成一桩酝酿未遂的政变惨案,反引来一场血雨腥风。
毓秀台苍凉耸立,四面风声里蕴藏着对生命无常这一永恒命题的无尽感叹,无论是帝王,还是将相,是同一哀伤,同一感叹,同一种思绪,同一种音调。相传毓秀台广场两侧建有月神台和雨神台,每到望月之夜或夏日干旱,献帝便会前来祭月或求雨。1800多年的黑暗长夜,登上毓秀台的汉献帝,仰望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,回想从洛阳到许都后的历历往事,那一刻,他是陈留王?是献帝?还是刘协?
这一问在公元220年有了答案。东汉末年最后一场大战襄樊之战次年,壮心不已的曹操去世,其子曹丕袭爵。这年春天,毓秀台祭天之时,突然狂风大作,飞沙走石,乌云遮天,伸手不见五指,汉献帝居然吓得浑身颤抖。借助这一自然现象,“汉室气数已尽,魏国当兴”的舆论迅速升温,等到“麒麟降生,凤凰来仪,黄龙出现,嘉禾蔚生,甘露下降”等吉照呈现,做足了准备的曹丕,在受禅台接受汉献帝禅让,汉亡于曹魏,正式进入到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的时代。
曹丕受禅后,对刘协说“天下之珍,吾与山阳共之。”逊位后的刘协成为山阳公,在封地内行汉正朔,魏明帝青龙二年(234年)五十四岁的山阳公自然死亡。山阳国由其子孙继承,从建国至灭亡共传国八十九年。刘协在毓秀台夜空里的苦苦寻找终于有了答案,卸下献帝名号,他是于世间自由行走的山阳公。刘协死后第二年,嵇康来到山阳,青山脚下、流水岸边的一片竹林里,“竹林七贤”相聚,开启对生命、意义、命运的重要发现和思索。他们的人生感叹融入魏晋风度,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离的积极吟唱。
突兀而起毓秀台,云山苍茫天地开。时间来到1918年,一代伟人毛泽东携同罗章龙凭吊许都故城,面对故城留存的唯一地面实物毓秀台生出万般感叹,联吟一首《过魏都》:“横槊赋诗意飞扬,自明本志好文章。萧条异代西田墓,铜雀荒沦落夕阳”。时年25岁的毛泽东,将同新民学会的同学一道到北京,为赴法勤工俭学作准备,摆在他们面前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路。
夕阳渐坠,毓秀台在冬风里,愈显得沉郁。它产生的社会已经成为过去,它被遗留下来述说着历史。今夜,毓秀台上空最亮的那颗星,将照耀谁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