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文物档案,记录过去,映照当下。
建安区历史文化悠久,每一件文物、每一处遗址、每一件档案,都讲述着历史的文明和时光的故事,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。
现在让我们感受建安文化的渊远和神奇……
与一个村子的邂逅是从一幅画开始的。《许田积雪图》,那简笔勾勒的林木屋舍、田陌“积雪”,形成鲜明的浓与淡,实与虚的对比之间,蕴藏了一个村子遥远的过往、悠久的历史。
《许田积雪图》最早见于清乾隆十年(1745)的《许州志》,由许州知州甄汝舟主持纂修。此志书首次辑录“许州十景”:紫薇崇朗、两院英风、文峰耸秀、葚感涧流、灵泉瑞溢、西湖莲舫、潩水滢洄、灌台凝雾、石梁皓月和许田积雪。每景由许州名画家王治安作画,并配以甄汝舟七言诗。此后纂修的《许州志》《许昌县志》都将“许州十景”予以收入。“十景”遂成为许州的风景名胜,吸引众多文人墨客游览吟颂。
《许田积雪图》反映的是今许昌市建安区许田村西的自然景观。画作构图平稳安定,开阔富于变化。以林木屋舍为主体,远处郁郁林木中点缀着几间屋舍。近处一高台,为射鹿台(此台相传为汉献帝围猎观景之地),台上站立两人身着长衫,体态轻盈,举止文雅,一人指远方,一人倾听,神态生动,可以感觉到面如春风,亲密愉快。画作中间大量留白为许田之“积雪”,点画出明暗效果,给人以白雪皑皑的无限意想,空旷的林木幽雅静谧,依旧挡不住他们的谈笑风声。
当时的许田一带由于洪涝灾害影响,周边土地变成了茫茫盐碱地,庄稼无法生长,人民生活十分悲苦。每逢潮湿天气,许田周边田野里雾气升腾,白色一片,远望犹如积雪覆盖,这一景象被许州的文人称为“许田积雪”。甄汝舟作诗描述此景:雪后偏宜玩物华,封条古树尽飞花。只登射鹿台遥望,万顷琼田掺玉沙。道光十八年(1838)许州知州萧元吉纂修《许州志》,也为此景作诗一首:郑璧归何处,千秋尚许田。自天留白雪,无地问黄泉。蔓草空今日,琼瑶认昔年。雄心思固圉,太岳古东偏。
了解到画作背景,再看《许田积雪图》,则从两任许州知州的诗作里感到过一种空旷豪迈中的清冷孤独,欢畅景致下掩隐的怅然若失。
许田之许,起于上古许由。
这里曾是许由牧耕之地。许由是“许地之祖”,也是中国隐士的鼻祖。他“善治理,孚众望”,德高望众,相传尧曾以天下让之,许由坚辞不受,隐居箕山(今登封东南)。为避尧的纠缠,率部落沿颍河东南而下,于此地拓荒耕田,种植五谷。后来,人们就把许由氏族开拓的土地叫作“许田”,把许由氏族活动的地域称为“许地”。
也是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,到西周时期,成为鲁国的一块儿“飞地”。因“郑伯以璧假许田”,许田遂成为郑国攻打许国的桥头堡,由此引发了春秋许国近二百年的战乱动荡、流离迁移。《括地志》记载“故鲁城在许昌县南四十里,本鲁朝宿邑”“周公庙在其中”,《诗经·鲁颂·閟宫》里也有“居常与许,复周公之宇”的诗句。
鲁国的朝宿邑地就是许田,相传村子东边的许田泰山庙最早就是鲁国的周公庙。公元前715年,郑庄公向鲁国国君鲁隐公提议:“天子东迁之后,我们前去朝觐,路途遥远,多有不便;而你们去泰山祭祀也缺少落脚之地。不如用我们的‘汤沐之邑’祊地(今山东费城东南)和你们的‘朝宿之邑’许田交换,这样彼此方便。”鲁隐公婉言拒绝了郑庄公的提议,但郑庄公并不死心。公元前712年,鲁隐公去世,鲁桓公继位,郑庄公便与鲁桓公相约垂亭(今山东菏泽境内)会见。这次会见,郑庄公将一块晶莹无瑕的玉璧送给鲁桓公投其所好,从而达成了以许国为牺牲品的这宗易地交易。
历史浩浩荡荡。这处偏安于豫中平原的一处村落,因上古许由开垦耕种,播下了许地的文明火种。春秋时,许田成为四战之地,人民颠沛流离,这片土地上写满悲伤,哀鸿遍野。
时间向前,许田的历史也在继续。
中国人对农村有着无限的依恋。还乡是回到乡村,乡村的人从原乡出去,无论在外做官还是经商,最后要告老还乡,归于村庄。这是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社会使人们形成了对土地的依恋和深情。
时至东汉末年,许田一带气候温润,林草丰美,这里成了曹操和汉献帝围猎之所,村子西边今尚存射鹿台遗址。曹操迎汉献帝都许,实行屯田制,许田经战乱荒芜的土地重新被开垦,黎民百姓得到了温饱。而随着许田附近人口的增长,必须不断开垦土地,以维持生计,于是山林薮泽,从村落边缘开始,一片一片被开垦为农田。许田成了名符其实的“许下良田”。今许田北的曹碾头村,据说就是当年曹操的粮食加工地。
许田南门外有一处莲花池,相传是许由当年亲自开挖的洗耳种藕池,以示其洁身自好。这处莲花池,成了汉献帝和曹操赏花垂钓游玩的地方。曹操曾在此钓出一只老鳖,欲杀老鳖时,老鳖突然开口说话:“杀了老鱉不要紧,怕小鱉们兴风作浪,淹没丞相的大片良田。如能放生,愿开运河一条,供丞相渡兵运粮。”曹操赶紧把老鳖放回池中。当天夜里,电闪雷鸣,莲花池向东南开了一条长河,这条河被曹操命名为“莲花河”。
类似这样的故事,在许田流传很多。“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”。日月运行、四时相传,农业耕种让农民更能察觉四时。所谓日盈则昃,月盈则食,“反者道之动”,冯友兰认为这个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,哪怕最黑暗的日子,还是要怀着希望度过。
对于历史上的许田来说,亦是如此。
《资治通鉴·宋记一》记载:“景平元年(公元423年)十一月,魏周几寇许昌,许昌溃……夷许昌城。”周几毁许昌后,北魏朝廷将颍川郡治所(此时,许昌县和颍阴县均隶属于北魏颍川郡)迁到了长社县县城(今长葛市老城镇),许昌县的治所则移到了许田。
许田这个村庄,也由此成了长达600年的县城所在地。这600年成就了许田的辉煌,写出了许地欢愉、悲怆、婉转的灿烂史诗。
北魏之后,分裂为东魏和西魏,颍川郡属东魏领地。公元535年,东魏又分颍川郡置许昌郡,郡治设在许昌县城,也就是许田。直到隋唐二朝,许昌县的治所仍在许田。唐贞元十八年,白居易曾在此撰写《许昌县令新厅壁记》,称颂白氏的家风和叔父白季珍的政绩:“吾家世以清简垂为贻燕之训,叔父奉而行之,不敢失坠;小子举而书之,亦无愧辞。”其叔父时任许昌县令。
五代后唐同光二年(公元924年),改许昌县为许田县,治所仍在许田城。直到北宋熙宁四年(公元1071年),许田县并入长社县。历经600余年的许田城,自此成为许田镇。北宋时期,也是许昌文化最繁茂的时期,许多朝廷高官或著名文人曾在这里任职、寓居或游览,如欧阳修、梅尧臣、苏轼、苏辙等,宋时文人聚于许昌,春花秋月,流水悠悠,面对茫茫无穷宇宙,他们从这片土地上感受“无常如风起,人生不可弃”,从诗词中寻求诗意,在转折中寻找机遇,在许地写下了人生的感叹和空灵的感伤。
而许田,则完成了历史上从郡治到县治,再到镇治的“三连降”,一代名城就此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
时至今日,有着深厚历史的许田村仍是一个布局严谨的大型村落,众多古建筑散落村中。村内楼房林立,许田大街车来车往。村中的民院干净整洁,四时有绿。每逢村庄古会,来往人群络绎不绝,热闹非凡。许田的历史,在今时的繁华里汇集。
漫步许田,遐思悠悠。老子说“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描绘了小农国家的田园画。这个从许由牧耕开始的许田,人们祖祖辈辈生活于此,经过数千年的时光雕琢,许田的自然景观今已为之丕变。许田原野,田畴相接,庄稼丰茂,昔时“许田积雪”已成为一派繁荣浓厚的田园景观。
许田,正可谓:一部村庄史,上下五千年。
|